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引导市民欣赏古诗词 提高文化软实力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5-03-27 作者: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李力

收藏

 ── 古诗词教学中的发现与创新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经典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经典是传承我国古典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熏陶、古诗词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深处,能培养其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市民学员在这些古诗词经典的熏陶下,知书达礼,心胸开阔,学习能力亦得到全面提升。

  引导市民阅读欣赏古诗词,教师就要努力探索市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对策。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使市民获得完善精神境界等多种收获,这就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学问、修养,有对古诗词深刻的理解,及引导鉴赏古诗词的创新技巧等。

一、引导市民欣赏古诗词,要联系时代背景、诗人境况及好词佳句等进行联想、品读,逐步到进行吟诵、模仿动笔,尝试创作

  欣赏古诗词,要联系时代背景及诗人境况等进行想像,这是对诗人或作品的内心感受的联想和共鸣,又是对诗人或作品在自然事物及情感等表现上的一种审美。教师教学一些家喻户晓的诗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先,教师可以讲述这首诗写于761年春,是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然后,着重鉴赏雨之所以“好”。用“好”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来滋润万物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不是吗?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密地滋润着万物。“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可见,“润物”的细雨,不但下得及时,而且雨量相当充足。“好雨”下了一夜,万物都得到润泽,诗人慨叹: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一片“红湿”,一朵朵花红艳艳、沉甸甸,汇成了花的海洋。平常之景最难写得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这首五律诗,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思雨的过程去表现春夜的好雨。诗从听觉到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致,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写情,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这场雨下得多么的及时,因为万物的复苏需要春雨的滋润,特别是农民在播种的季节里,更是对春雨充满渴望与企盼。因此,教师让学员带着对春雨急待而又迫切的心境去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学员初步吟诵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讲解诗作的韵律。诗人以韵就情,本诗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这恰恰适宜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教师可以让学员课上鉴赏此诗之后,尝试吟诵,甚至结合四季景色、周围事物进行模仿动笔,乃至创作。又比如: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鉴赏这首诗,教师可以将诗人的相关身世娓娓道来: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氏姑娘结婚。王氏姑娘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与苏东坡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氏姑娘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东坡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在学员明白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境况后,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能深刻领会这是苏东坡对亡妻的怀念。读此句,学员会感觉一种骨肉难分的亲情,一种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可贵。诗人的爱妻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的形象、她的温情,在词人的笔下再现,也使学员的心自然而然地被词人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而打动。

二、引导市民欣赏古诗词,联系内容,结合绘画、书法进行品读

  教师引导市民欣赏古诗词,应该明确文学与美术有着广泛的联系。我国宋代画家赵孟坚说:“画谓之无声诗”;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画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以后,中国画更是出现了画面题诗的形式。诗画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既可以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发感情,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丰富诗的意境。

  教师要理解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以造型为主要特征,作为语言艺术的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两者相异而又相通,主要在于诗画都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文学情节可以使绘画作品具有故事性,内容丰富、深刻。文学作品中的绘画形象更具有造型性,可以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具体、清晰、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员明白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所谓“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

  比如教师引导学员鉴赏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教师可以首先带着学员明确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近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人们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正是初春草色的特点。诗人运用高超的诗笔,通过远近取舍,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教师可以尝试指导学员进行水墨画创作,边绘画边欣赏。

  再如鉴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可以尝试让学员先依诗作画。在一个寒冬飞雪的地方,没有鸟来,没有人往,只有一叶小舟,有一位老者拿着一根钓竿在钓鱼,这是一幅何等清静的犹如仙境般的图画。学员作画完毕,教师再与学员一起遐想,一起交流。这首诗表现的风光景象,可以使读者的心境与作者自然产生共鸣——出现了淡泊的情怀。此时,学员更容易充分理解诗人的境遇、心情。

  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前面的四句,把秋天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刚下完秋雨的山没有云雾弥漫,整个山清新自然,天空明朗,月光的银辉照在山上的松林间,那石上流动的泉水被照得异常明亮。如果作画,学员的画幅中:有山,有雨,有月亮,有松树,有石头。教师在学员绘画的过程中,讲述此诗明写的是泉水,阴云散尽,天空明朗。同时不明写整个秋天黄昏至晚上的时间,却能让学员感受得到时间的流动。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员领会景物的动静,月照、清流与松间、石上的对比,产生了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美感。

三、创设欣赏诗词的情与景高度融合的意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结合师生才艺表演、展示来进行品读

  教师创造诗意的情趣情境——这是吸引学员参与古诗词课堂的先决条件,让学员产生学习期待,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古诗词课,学员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员在诗意的情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教师合理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古诗词教学提供全新的视听感觉,为古诗词教学提供良好的辅助,可以为古诗词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古诗词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或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教师可以联系音乐和舞蹈,以品读古诗词。音乐舞蹈的联系可以上溯到原始的歌舞。我国古代的“载歌载舞”就是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唐代《乐府杂录》中说:“舞者,乐之容也。”即把舞蹈比作音乐的容貌,因为它们都有节奏,都能直接表达情感,且表达得更具体生动、更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器乐配合舞蹈,在品鉴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更感人。

  如鉴赏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教师可以先请学员讲解:这首词又名《乌夜啼》,它讲述了李后主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诗人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员深入赏析:此阙相见欢,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作者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将愁绪直接表达于无言独上楼的情绪中。第二句以月如钩的意象,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地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钩,人憔悴,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第三句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描写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地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这种痛极而无泪的感觉,后主只潇洒豁达地说出,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

  教师要着意引导学员领悟词中的“梧桐”“清秋”等意象。这首内涵极为丰富而风格又非常含蓄的诗,把诗中主人的“愁”写得生动逼真,那淡淡的哀伤与悔恨都锁在了作者的心中,在表达作者对于过去锦衣华食的生活之留恋与如今亡国之悔恨的同时,又营造出一个如秋般萧瑟,如月般清冷的氛围,给人以哀伤、朦胧的美感。

  如果能在课堂上配乐朗诵诗词,在教室的前面,再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在屏幕上打出月下梧桐之景,可以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员在大背投前曼舞,更可以请京剧或越剧、豫剧等票友,演唱此词,可以想像:穿上古装的学员,有板有眼地唱着《相见欢》,那情景,不只是吸引学员的注目,更使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同样,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品理解起来相当容易: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的一片真情。作品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师可以结合此诗,让学员参与小品表演,如老师演李白,请某学员表演汪伦,再选上一些学员做群众演员。还可选一名学员读旁白,几名学员弹古筝等乐器进行配乐伴奏。

  首先在配乐的旁白中开场: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接着,师生演员上场:李白欣然而往,见到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的豪士汪伦。李白遂问桃园、酒家在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学员中如有书法爱好者,更可以请其墨宝,将他书写的李白诗作《赠汪伦》在学员面前展示,这一幅幅场景,寓教于乐,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学员的才能,更巧妙地激发了其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四、通过巧妙设问、学员质疑等来创设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情境,使学员积极主动地感受、认识和鉴赏古诗词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古诗词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古诗词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员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巧妙设问,要求教师首先要读懂古诗词,做到理解正确,从而从文本出发,启发学员亲自顺利地解读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积累解读、鉴赏古诗词的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员学习。

  如教师在充分深入备课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这首诗中你读起来最有感觉的是哪几句?把这种感觉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这样,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员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感受,教师再适当引导。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贯穿整节课,教师得当地驾驭课堂,适时地引导,将很好地完成课前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而且学员的情感也得到自然释放,展示了学员个人的风采,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明确平等,信任是师生感情的基础,更是教师引领学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石。在课堂氛围上,要力求宽松热烈,使学员质疑、辨疑有热情,充分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沉浸在求知解惑的浓烈氛围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员之间思想碰撞,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于是,课堂上就会有了琅琅的书声,默契的交流,学习方法的传递,以切实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领悟其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了解学员,以提高师生互动效率。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员,运用好学员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让学员学有所获。学员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做到把握差异、兼顾差异,准确分析个性差异和共性特征,善于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且富有实效的教学。

  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联系日常生活来创设情境。生活是色彩斑斓、充满诗意的,教师要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古诗词贴近学员的生活实际,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品鉴为核心的古诗词教学,逐步地提高学员品读古诗词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遵循教学的规律,从学员的阅读心理出发,既要重视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使语言文字的思想融入其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人文内涵、情感熏陶、习惯养成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精彩、规范、准确,课上做到情感饱满,善以自己的内在感情传古诗词内蕴之情,感染学员,教育学员。

五、通过相关的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等的讲解,使学员获取广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为了更好地赏鉴古诗词,教师可以给学员讲授文学常识、历史知识等。如古诗分类:其中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常用的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即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参考写作背景,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理解诗词内容及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主要词句进行品读赏鉴;抓住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教师可以给学员讲授诗词题材和风格特点:诸如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渴望归隐的田园诗;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的边塞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的忧国忧民诗;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的咏史诗;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的送别诗;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思乡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的咏物诗;抒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的写景诗;通过所见所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的叙事诗;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相思、离别之苦的爱情诗;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寄予愿望的怀古诗等。

  通过教师的分析,使学员明白: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及其特点有清楚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赏鉴古诗词,教师还可以给学员讲授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等对古诗词创作的影响。仅以唐朝为例,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其立国之本是儒学,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则时时杂入释、道。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儒、释、道思想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员明确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已经相当成熟。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特别是禅宗,已经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朝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一百多人,诗两千七百多首,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些僧人的诗,有佛教义理诗、劝善诗、偈颂,但更多的是一般篇咏,如游历、与士人交往、赠答等。诗歌中大量反映士人与佛教的联系以及与僧人的广泛交往。这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即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

  教师可以让学员认识道教对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使士人返归自然,亲近自然,进而从无为走向进取。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题的赋,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巨大抱负的形象。许多唐代作家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诗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总之,引导市民阅读欣赏古诗词,宣传和推介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引导市民阅读欣赏古诗词,教师亟待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发现与创新,努力探索市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对策。教师要为学员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选择多种、恰当的方法,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激活学员的创新意识,启发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员生动活泼的学习,体会和领略到诗词作品的美妙,使学员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愉悦中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更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创建学习型家庭从我做起
下一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社区教育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