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区域化管理与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12-02 作者:南京鼓楼区华侨路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 郑清清

收藏

   探索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方法、途径、操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对社区教育的深化发展,开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创建学习型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服务机制的意义

  党中央一直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1993年团中央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党的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建立社会化运行模式,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南京青奥会需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效应和重大影响。2014年南京青奥会不仅要向全世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要展示南京人的文明素养和生机活力,彰显南京人的精气神,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需要更多的青奥精神传播者。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提倡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需要更大的社会支持、更多的公民参与、更大程度的资源整合、更完善的支持政策,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现状

  (一)社会现状

  志愿服务机制没有落地生根。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一直在倡导志愿服务,但从中央到地方都缺少一整套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体制不健全,导致运行效能低。目前作为社区教育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没有一套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管理、激励奖励以及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的弘扬发展。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政府习惯于把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志愿服务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这种行政推动,有利于初期的志愿队伍培育,但不利于志愿行为长久地持续深入。同时,志愿者目前没有形成互惠性的知识能力成长和品质责任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造成部分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舞台上渐渐淡出。

  激励机制单薄,缺少社会协同机制。目前社会整体协同不够,缺少志愿者服务的基本保障经费,奖励激励措施不到位,志愿者的精神宣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不够,导致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大都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中青年人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志愿者走过场,青少年志愿者流于形式。

  (二)街道现状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地区。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自2009年开始倡导“集中民智、整合民力、服务民生”公民社区建设理念,几年来,在理念引领,实践推进下,地区的大部分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逐步形成了“社会责任共担、社会资源共享、和谐文明共建”的共识,社区与驻地单位企业共建共享,志愿服务意识增强,志愿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精神得以发扬。

  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街道多渠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现有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6支志愿者队伍。社区教育拥有健康、法律、科普、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等7支3568人的志愿者队伍。各社区建立起了志愿者管理服务站,填写志愿者社区服务登记表,与志愿者签订了服务协议书,有简单的志愿者管理服务档案。街道以居民教育需求服务项目来链接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以教育服务为主导的志愿服务行动。

  有意识地培育社团志愿者领袖。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意识到社会教育组织、文化体育社团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街道社区教育开展有意识地培育社团、培育社团组织负责人,培养出更多的志愿者领袖。

  志愿者管理服务跟不上。街道曾经花费了人力和物力建立起志愿者数据库,可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未能及时跟进,对志愿者的特长、技能未有详细的档案,让志愿服务与服务需求信息不对等,也导致了一部分愿意参与服务的社区教育志愿者找不到发挥一技之长的平台。也有的志愿者虽然登记注册,可由于长期不联系,没有给予他们参与服务活动的机会和平台,也导致了一部分本有参与热情志愿者的流逝。

  缺少一定的经费支持。志愿者有服务热情,但是,随着社区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志愿者行动必然地遇到了服务成本的问题,如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往返车费、午餐费以及志愿服务时购置的材料费等都无法解决,难以维持长久的志愿服务行为。

三、推进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要树立几个意识

  树立社会化意识,健全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机制。要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志愿者特点的社会化动员方式,加大社会招募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动员和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和凝聚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同时,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为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提供基地依托和物质支持。

  树立长效服务意识,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常规化和制度化。研究社区教育志愿者行动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出易于操作、便于坚持的办法,明确具体的服务内容和相对规范的制度,将机制建设与志愿活动开展有机地结合,将社区志愿者的规范管理贯穿于招募、培训、使用和表彰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服务,真正做到长效服务,逐步把志愿行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树立“成本有偿”意识,促使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长效化。志愿服务行动,是一项无偿性质的公益活动,无偿原则是活动健康开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社区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志愿者行动必然地遇到志愿者往返车旅费、午餐费等服务成本的问题,涉及到购置服务材料等费用。建议设立志愿者服务基金,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基本经费保障,才能不断地拓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促使志愿服务有序长效发展。

四、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区域化管理与长效机制的对策

  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志愿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人们对志愿服务意义的认知度,将培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弘扬志愿精神有机结合。通过媒体、橱窗、宣传栏等阵地和渠道,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志愿服务舆论氛围;通过公开招募、发放联系卡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志愿者服务行动;区域网站、社区报刊等开辟志愿者风采版面,营造激励志愿服务的环境。

  开辟志愿者网络注册窗口,建立数据库,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规范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和管理、激励等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身份认同。在政府网站、街道、部门网站设立志愿者注册窗口,建立起区域化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档案,对志愿服务人员、技能专长分类登记,对志愿服务内容、时间登记,对志愿者的流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为真正有志愿热情的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

  建立地区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服务基金,推进志愿服务长效化。通过社会募集、承接公投项目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志愿服务基金,为志愿者提供交通、误餐补贴,奖励优秀志愿者,开展志愿者联谊活动,保护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持志愿服务可持续进行。

  以项目管理,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结合区情、街情、社区特色,将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作为专项公共管理项目来设计、组织和评估,弱化传统行政管理色彩,强化项目专业化管理观念,以项目为中心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组织,根据志愿服务内容进行服务项目分类、设立项目负责人,将居民教育需求与服务资源有机对接,增加项目的实效性。

  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化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从健全组织、整合资源着手,将各类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覆盖辖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适时发布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方式,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率效益,避免盲目性。

  建立政府促进社会协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建立起政府、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整合成一个运作有序、行动协调的系统,培育爱心社团、慈善社团、公益教育等各类社会组织,促进多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形成志愿服务管理合力。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志愿服务热情。建立志愿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并提供经费保障,对志愿者组织和服务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将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对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并在网上公布评选结果和事迹。向辖区单位企业推荐大学生优秀志愿者,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

  建立地区志愿者俱乐部,凝聚志愿服务活力。举办志愿者活动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举办志愿者联谊会、沙龙等文体活动,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了解互动,拓展志愿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凝聚志愿服务活力。

 
上一篇:关于县域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珠海市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