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研究
百年来中国社区教育的现代性审视及前瞻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2022-09-08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收藏

内容摘要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初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越来越注重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出现了偏差;社区教育日益走向民主,但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社区教育走向大教育化,但大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区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走向现代化,但现代化程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我国社区教育的现代性建设,并在批判继承社区教育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现代社区教育。

  关键词:百年社区教育;现代性;现代社区教育

  作者简介: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教育、教育史研究;刘文怡(1986—),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产生后,开启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百年话题。“所谓现代教育,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1](P168)。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教育的特征,即教育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在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新的性质和特征[2],教育现代性的程度代表着现代化的程度。不少人对现代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如黄济等把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的形式、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1](P173-202)。靳玉乐等认为,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有: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发展性、民主性、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生态意识增强[3]。顾明远认为,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包括教育的广泛和平等、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与创造、多样和差异、信息化和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开放性和国际性、科学和法制[4]。总结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笔者以为,现代教育的特征或者说教育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民主化;大教育化;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教育本身不断改革创新等。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其余几方面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环节的社区教育,当然也应把推进其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我国现代社区教育自民国初年产生百余年来,初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对百年中国社区教育的现代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中国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展望,有利于认清我国社区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以进一步改革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几乎没有研究。本文拟从笔者总结的上述几方面的现代教育特征出发,系统审视百年中国社区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

  社区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由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机构实施的教育,其本质是社会教育,只不过,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这个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教育。因此,1986年我国当代社区教育产生之前,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如地区性的平民教育、民众教育、扫盲教育、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属于社区教育是本研究的对象。

  二、百年中国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走向了现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审视,近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走向了现代,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偏差。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中国古代社区教育只注重德行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君子,近代,则“以偏重推行智的社会教育为目的”[5](P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所以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因为现代社会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要求个人必须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百年来,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我国社区教育中逐步得以确立。如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要“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整个人”,“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养成建设国家的国民”[6](P42);1931年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中规定:社会教育的目标为提高民众知识、增进民众职业智能、训练民众四权、养成健全的身心等[7](P17-18);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P725);1987年,教育部规定,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培养“热爱农村,建设家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9];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教育要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10]。从这些思想与文件规定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在我国社区教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得以确立。与此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社区教育中从理论走向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彻底改变了古代社区教育以道德课程为主的现象,如在1934年的民众学校高级班中,开设了国语(包括公民及常识)、算术、乐歌、体育、职业等科目[11](P202)。又如1964年教育部在《关于农民业余初等学校课程设置和毕业考试标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农民业余初等学校可设政治、文化、农业科学技术常识等课程[12](P68)。在当代社区教育中,更是开设了文化历史、休闲娱乐、公民道德、职业技术等更多种类的课程。课程的多样化,有利于居民学习多方面的内容,促其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中,社区教育更加强调教育内容与生产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越来越走向社区教育实践。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目标在我国社区教育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劳动者智力与体力全面发展,同时,在道德方面也受到高度重视。二是指个人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是创造性的发展[13](P120-140)。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社区教育中只是提出了一些有关全面发展的思想观点,没有提出明确的全面发展目标。此时在社区教育相关实践中,存在比较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开设门类少,居民选择余地小,不利于其全面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但此时不少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是平均发展,忽略了个性发展,这一点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居民的个性和主体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特别是在“文革”中,几乎以政治教育取代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当代社区教育虽然开始强调要培养居民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发展,但当前社区教育开设的课程以休闲娱乐为主,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等课程较少,供居民选择的余地还不够大,同时,居民在社区教育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上述种种,都不利于居民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  

  (二)越来越注重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出现了各种偏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民国时期,我国社区教育开始从只重视理论知识到注重教育与生产生活的结合。俞庆棠曾指出,在民众教育中,“实际的问题必须从实际经验中找出;切实的办法,必须从切实生活中求得。”[11](P216)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毛泽东在1934年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中,明确了要“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观点[14](P48)。晏阳初等人的教育实验是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定县实验中,把社区教育同帮助农民改良农业,推进合作经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6](P147-155),这是把社区教育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的可贵尝试。在革命根据地及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注重把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冬学、民校、识字班等,都以互助组、拨工队为组织基础,使学习与生产相互促进[15](P142)。195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明确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6](P18-19)。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不但强调了社区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且还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如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增强农村劳动力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品种[17]。在我国当代社区教育所举办的职业培训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与手段,都无不注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从与小生产劳动相结合到逐步以科学技术为中介,与现代大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我国社区教育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百年历程中,出现了各种偏差。首先,现代社区教育尽管一开始就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由于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的大工业还没发展起来,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没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理论,认为只要把教育与当时的小生产劳动相融合,就实现了“教劳”结合。这样,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实际上主要是与当时的手工劳动相结合,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是指现代教育和大工业生产的结合,其中,现代科学是二者的结合点。其次,当代社区教育虽然真正走上了“教劳”结合的道路,但由于各社区教育机构中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较少,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更少,限制了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广泛实现。

  三、百年中国社区教育在民主化等几个核心问题方面走向了现代,但程度还不够

  (一)社区教育日益走向民主,但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

  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当然也是衡量社区教育现代性的重要指针。一方面,中国社区教育在百年来同整个国家一样,日益走向民主化。首先,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俞庆棠提出,社会教育要“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12](P27)。在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中,也体现了民主化思想,如1929年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凡年在12岁以上,50岁以下之男女失学者,均应入民众学校”[18];1931年鄂豫皖苏区赤色教师学生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指出:“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必须建筑在广大工农群众身上”[19](P308);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把“大众的文化教育”规定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纲领之一[20](P402);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规定,要“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现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10]。在这些政策规定中,尽可能为多的人提供平等的社区教育机会的民主精神日益凸显。在具体实践中,民国时期设立了大量的社区教育机构,入学民众数量不断增长。如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的群众教育运动,规模之巨大,人数之众多,在近代社会教育的历史上无可比拟[21](P14)。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在全国先后普遍设立了冬学、民校、业余学校、文化技术学校以及社区学院等社区教育机构,使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拥有进入社区教育机构学习的机会。其次,逐步确立起以受教育者为本的理念。蔡元培在1912年明确指出:“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22](P627)在社区教育中,不少教育家也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高阳强调民众教育要使民众“能事事自动的由做而学”[23](P343)。孟宪承指出,民众自身感觉的需要,就是民众教育的出发点[24]。陈礼江也认为,“以民众为本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民教精神的表现!”[25](P415)在革命根据地的社区教育中,注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5年《关于1945年冬学的指示信》中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动性”[20](P300)。改革开放后,人的本体地位在社区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中得以明确,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逐步建立起适应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体制与模式[26]。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被列为社区教育发展基本原则中的头条[10]。

  另一方面,中国社区教育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首先,我国社区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及城市,没有完全实现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同时,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即使设立了相关的社区教育机构,居民拥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各地区社区教育机构在师资水平、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居民难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也难以获得平等的教育结果。其次,居民远未成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如在1931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把社会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是巩固并发展苏维埃,使群众有阅读各种宣传品的能力,争取一省或几省的胜利[19](P229),体现了明显的社会本位思想。“文革”期间,凸显了社会本位中的政治本位。比如,广西玉林县樟木公社业余学校是要“努力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27]。在这样的定位中,居民当然不可能成为教育中的主体。同时,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一直是以政府为主体。如雷沛鸿当年就是借助广西省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社区教育。即使在当代,仍然是以自上而下的模式推动社区教育,居民极少参与社区教育的规划、决策、管理,这一切都说明,居民还远未成为社区教育的主体。  

  (二)社区教育走向大教育化,但大教育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大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点,社区教育大教育化程度是衡量社区教育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清末民初开始,我国教育开始从局限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走向贯穿人一生的大教育,社区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与社会和其他教育形式走向沟通与融合。孟宪承曾指出,民众教育的组织,“应集合教育、建设、民政各行政机关和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建设的团体”[28]。国民政府也颁布了较多的有关校社合作的文件,在1938年颁布的《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中,要求“全国各级学校应遵照本办法兼办社会教育,务期化除学校与社会之界限,而使学校成社会教化之中心。”[29]这些政策颁布后,一些县市及学校内部成立了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当时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自通令以后,各级学校多已遵照进行,并分别通报办理情形和推行计划。”[38]注重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如左权县模范小学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教授家长在冬学所学的文字,一些地方的识字牌所教文字与冬学识字课所教文字相同[30](P105);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9年发出《关于加强工人群众政治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学校要大量举办工人夜校,扫除文盲[20](P385);在社区扫盲中,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有关方面配合的运行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建立大教育体系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中强调,“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社区(社会)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鼓励社会各团体及个人与学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33];《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要求各地要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26];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更是把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等等[10]。在当代社区教育实践中,一些农村中小学同时也是当地社区教育基地,并把社区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到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全区所有公办学校都与街镇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34]。同时,不少地方建立了社区各单位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社区与学校正在努力实现师资、课程、学习资源等的共享,并正向着建立“学分银行”,转换各种学习成果的方向努力,以更好地与各种教育形式衔接。

  但在百年社区教育大教育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首先,大教育化的程度严重不足。如在民国时期,只有少数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到1944年兼办社会教育的学校仍不足1/10[30]。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社区教育与社会各界及学校之间仍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学习成果的互认也存在极大的障碍,学分银行尚未建立起来。其次,长期以来,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学校支持社区教育方面,这种教育资源的单向流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再次,社区教育大教育化进程中曾出现了严重的失误。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今后的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16](P19),“文革”中各级学校广泛实行了开门办学。这些政策和做法的本意是好的,从表面上看,也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融合,但不是出于社区与学校本身的需要,也并未以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特别是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试图以社区教育替代学校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社区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走向现代化,但现代化程度不够

  社区教育体制的现代化:首先,管理体制的现代化。1912年,教育部下设社会教育司,不少省、市、县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社区教育不但首次有了专门管理机构,而且开始形成体系。其次,办学体制的现代化,逐渐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办学体系,各社区教育机构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开办了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学校按照学生情况分编班级,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每学年分两个学段,每学段结束时举行一次测试,不及格者留级,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准予毕业,发毕业证书[31](P98)。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区教育机构办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已形成了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的四级办学机构体系。

  社区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现代社区教育不再教授封建内容,而是以教授现代政治、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在民国时期,民众学校除教授识字、历史等内容外,还加入了三民主义、珠算及笔算、自然、地理、卫生、农业或工商等更能体现现代性的内容[35](P693)。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办的业余学校,教育内容除了时事政治外,还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山西解虞县西张耿乡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初中班设有语文、算术、农业技术、史、地、理、化,高小班设有语文、算术、史、地、农业技术[36]。改革开放后,除民主、法制等内容外,现代科学技术成了各地社区教育机构的重要教育内容,甚至在老年教育中,还开办了电脑班、手机班等。

  社区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灌输式为主,以教为中心,现代社区教育教学强调重视学的一面。如在民国时期教育部编辑的《民众学校课本教学法》一书中规定,教学法分五步:引起动机、生字学习、课文朗读、课文研究、应用练习[37](P3-4)。由此可以看出杜威思想的影响及对学的重视。在山西革命根据地,冬学教学实行自由讨论、总结经验、示范结合反省等方式[31](P86),也体现了注意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更加现代的如探究式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并努力将面授、参观、实习等形式有机结合。

  社区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民国时期,在社区教育中开始使用如幻灯、电影、播音等现代教学手段,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还开办了“电化教学讲映场”。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创办了电视大学,利用电视进行社区教育。改革开放后,社区教育教学手段迅速走向现代化。国家教委在1991年指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录音、录像和卫星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38],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10]。当前,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各种网上学习平台及APP等为社区教育广泛使用,教学手段进一步现代化。

  虽然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在其体制、内容和方法手段上逐步走向了现代化,但现代化程度不够。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从民国时期开始,一些地方一直存在着没有建立社区教育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没能完全建立起来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社会教育司,使社区教育失去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造成多头管理。而且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中,居民参与度一直不高,使社区教育管理的现代性有所欠缺。在办学体制上,不少地方没有社区教育办学机构,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办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对于现代职业技术内容及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内容重视不够的缺陷。在教学方法上,对话式、探究式等能发挥学员主体性,凸显现代特色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多。至于现代教学手段,我国社区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前使用不多,当代社区教育对于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除以上几方面外,我国社区教育的现代性还体现在自身百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创新之中:从建立社区教育的管理体系到治理体系,从社区教育与手工劳动结合到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结合,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从传统教学手段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尽管其间有过失败的教训,但改革创新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性特点。如今,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更加受到重视,教育部等九部委2016年《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把“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10]。  

  四、对我国社区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为推进我国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应特别注意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现代性

  第一,现代社区教育必须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核心。现代社区教育本身是由于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社区教育和其他所有教育形式一样,其本质都是培养人,而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39](P6)。因此,加强社区教育现代性的核心是要培养现代人。现代社区教育所要培养的现代人应具备以下特质:其一,是全面发展的人。社区教育要使每一个社区居民不但能适应现代社会急剧变动的不同劳动需求,而且还要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其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性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特征。主体性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价值的、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40](P73)为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在社区教育中,不但要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关主体性理念、知识与技能教育,还须让他们成为教育中的主体,使其能动地参与整个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居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其三,是具有公共理性的人。罗尔斯(J.B.Rawls)曾指出,理智的公民“互相视对方为世代社会合作体制中的自由与平等公民,愿意按照他们认为是最合理的政治正义概念,彼此提供平等的合作条件;而且,假设其他公民也愿意接受那些条件,即便是在特殊情况下损失自身的利益,也同意根据那些条件去行动。”[41](P6)也就是说,社区教育要培养的是一切观念与实践活动都出于公共利益的正义与理性判断的现代公民。其四,是具有爱国守法、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责任担当、公共道德等现代公民意识以及自治、沟通、参与公共事务、终身学习等现代公民基本能力的人。

  第二,加强社区教育的民主化。其一,要以社区居民为本。“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42](P51),因此,社区教育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要以社区居民为本。以社区居民为本是指社区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以所有社区居民都得到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才是社区教育真正的教育民主体现。同时,在现代社区教育中,要以居民为主体,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其二,实现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表现,为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机会的公平,使所有地区都建立起社区教育机构。其次“教育均衡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43](P50),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在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大致均衡。即是说,现代社区教育不仅要实现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还要使社区教育过程也基本公平,要像义务教育那样,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学校,使所有社区居民都能获得同样质量的教育。

  第三,推进现代社区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44]在社区教育上,同样要推进社区教育体制的现代化。首先,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变当前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不明,多头管理的局面,改变当前社区教育办学体制不健全的现状,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推进社区教育管理和办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其次,在治理理论指导下建立社区教育的治理体系。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公共的或个人的——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各种相互冲突和不同的利益可望得到调和,并采取合作行动。”[45](P5)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死的科层式体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及协商与合作的体制,实现社区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与社会各方沟通融合,建立大教育体系。首先,社区教育应进一步增强其开放性,更加主动自觉地与各种教育机构及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沟通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美国社区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据有人对173所美国社区学院的研究发现,平均每一所社区学院获得59个合作项目,这些合作单位主要是当地和州的俱乐部、其他组织、教育机构、州及市的政府机构、私人企业,合作内容包括分享设备和提供相互支持和赞助的课程[46]。其次,应形成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互沟通的教育网络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并建立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各种教育形式和学习形式的沟通衔接,真正形成社会与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

  第五,推进社区教育途径、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在社区教育中,除课堂教学活动外,要特别注意通过实习、参观等教育方式进行社区教育,即是说,要把社区教育与现代生活及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作为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强社区教育内容的现代性,注意传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职业技能,宣传先进的思想理念、现代公民意识等。此外,还要更新社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多地采用有利于培养现代人主体性的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课程等渠道,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终端进行泛在教育与学习;要创建更多高质量、公益性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使社区教育手段日益走向现代化。

  (二)在批判继承我国社区教育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现代社区教育

  第一,传统社区教育是我国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扬弃地继承。 一方面,传统社区教育中有不少值得继承的东西。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指出,“为了解释现代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抓住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47](P11)同样,改革创新现代社区教育也必须继承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如果抛开了传统,我国现代社区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事实上,传统的社区教育中有不少好的做法,不管是秦汉时官方鼓励的“孝悌力田”,唐宋时期民间的“负鼓说书”,还是宋代的乡约以及“宣讲”“讲演”通俗读本等种种教育形式;不管是汉代的义学,还是元代的社学等各种教育机构,其间值得继承的积极因素很多。即使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有不少值得继承的部分,如著名的《吕氏乡约》中所规定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等,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在继承社区教育传统中,应持扬弃的态度。对传统社区教育中的糟粕,如教导人做封建社会的臣民、顺民的思想,把社区教育内容局限于道德教育,教育中只注重“教”而轻视“学”等,应毫不犹豫地舍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扬弃不是以一种新形式彻底否定旧形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自清末开始,就以革命型的方式推进,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也同样多次采用全盘否定历史的革命型方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社区教育内容都被当作封建主义的东西而被全盘否定,这样,就使中国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发展的历史基础,影响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超越传统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现代社区教育。传统社区教育是在传统社会中产生,并适应于传统社会的教育,现代社区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首先,改革创新社区教育是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的生命处于未完成状态的特性决定了人具有超越性与创造性,也正因为此,杜威才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也即是说,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不断完善。因此,社区教育只有不断改革自身,才能让所有居民都能不断完善,走向卓越。同时,现代社区教育本来就是因为传统社区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今天的社区教育要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同样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在世界各国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早已体现。如美国社区学院产生时,主要功能是转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功能逐渐上升,目前美国社区学院已具备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其次,改革创新是解决我国社区教育现存问题的要求。现阶段,社区教育在政策法规、管理体系、资源整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种种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区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百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社区教育的民主化、大教育化以及社区教育的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初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现代性,并在批判继承社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现代社区教育。只有不断地对社区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超越传统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金业文,刘志军.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J].现代大学教育,2014(4).

  [3]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新华文摘,2010(24).

  [5]蒋建白,吕海澜.中国社会教育行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75)[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9]国家教委.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EB/OL].(1987-12-30)[2019-10-06].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1881.shtml.

  [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EB/OL].(2016-07-08)[2019-10-06].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l

  [11]茅仲英.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刘立德,谢春风.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5]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6]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02-11-21)[2019-10-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0211/t20021121_8929.html.

  [18]教育部.民众学校办法大纲[J].国立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9(81).

  [19]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0]皇甫束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1]项柏仁.社会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方法[M].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3]田晓明.高阳教育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4]孟宪承.成年生活的需要与教育[J].教育与民众,1929(5).

  [25]陈礼江.民众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6]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4-12-01)[2019-10-06].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7/200412/t20041201_78909.html.

  [27]本报记者.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型农民——广西玉林县樟木公社知识青年业余学校的调查[N].人民日报,1975-11-06.

  [28]孟宪承.成年补习教育问题[J].教育与民众,1929(4).

  [29]教育部.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J].教育通讯,1938.

  [30]钟灵秀.社会教育行政[M].南京:正中书局,1947.  

  [31]辛萌.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

  [32]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EB/OL].(1988-12-25)[2019-10-06].

  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4/88371.html.

  [33]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1995-01-11)[2019-10-0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6.html.

  [34]本报记者.崇尚知识 享受教育 终身学习——“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浦东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巡礼[N].解放日报,2008-10-15.

  [3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2)[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6]张克忍.一个学文化又学技术的业余学校[J].人民教育,1958(4).

  [37]教育部.民众学校课本教学法(第1册)[M].上海:新光印刷公司,1937.

  [38]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EB/OL].(1991-06-06)[2019-10-06].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1453.shtml?from=singlemessage.

  [39][美]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0]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1][美]约翰·罗尔斯著.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时和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3]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10-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45][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什里达特·兰法尔著.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R].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6]张永.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

  [47][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上一篇: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年:成就、特色和展望
下一篇: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